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助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
提出人:欧壮喆(13922126501)(省民建广州市天河区华强路7号16楼)
分类:经济
办理类型:主办会办
主办单位:省发展改革委
会办单位:省司法厅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省市场监管局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、省政府办公厅、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、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、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
内容:
近年来,广东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,纵深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形成了强大的营商环境“引力场”。截至2021年11月,广东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超1500万户,约占全国1/10,年均增长近20%,稳居全国第一。
一、存在的不足
广东省的营商环境仍存在一些短板:
一是生产要素成本仍然居高不下,包括人工成本、用能成本以及用地矛盾,降低了人才吸引力,增加了招商引资的难度。
二是政务服务仍需继续提升,需要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和创新服务模式,打造政企高效沟通通道。
三是金融环境、税收环境尚待进一步的优化改革,需疏通融资通道,继续深化税收“放管服”改革。
四是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保障需要进一步强化,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然有待加强。
二、建议
(一)降低要素成本,优化产业布局,打造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生态。
1.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大力降低要素成本。加快推动实施工业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,鼓励产业用地提容增速,创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。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支持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开展“飞地经济”合作,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,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。
2.以创新为驱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,推进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,实现提质增效,打造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性电商平台,并对其在税收政策、建设资金、金融牌照、人才引进、物流仓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。推动数字金融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。
(二)加大政务服务改革力度,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
1.深化政务服务改革。根据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要求,统筹制定改革事项清单,做好协调、督促、推广等工作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,公开权力清单并及时动态调整,落实行政审批清单和政府监管清单管理,建立阳光服务机制。以“制度创新+技术创新”进一步打造数字政府。
2.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。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,继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,完善政务办事流程,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,简化审批程序,缩短审批时间,力争实现“政务大厅以外无审批”。深化“多税合一”申报改革,推行涉企事项“一网通办”、“一照通办”,全面实行惠企政策“免申即享”、快速兑现。
(三)破解企业融资难困境,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
1.加强企业政策性金融扶持。进一步深化传统金融改革,优化企业金融服务配套支持政策,建立分层次重点企业库,研究出台更多普惠性的投融资政策措施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优势,采取市场化运作,由省政府牵头,联合有关金融机构、国有企业、民营资本,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。
2.破解企业融资难困境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,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力度,加强银保合作,为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提供保证保险产品。拓宽融资渠道,增强债券市场融资功能。
3.推进数据金融平台建设。加快推动建设“智慧金融”服务平台,基于区块链、大数据等科技手段,加大涉企数据整合力度,推动政府、银行、企业等多方数据、信息共享。搭建综合金融数据征信服务平台,提供征信报告、信用评分、授信支持、风险预警、融资对接、金融管理等多种产品和服务,打造诚信金融环境。深化“银税互动”服务平台建设,试点将个体工商户等特殊主体纳入“银税互动”数据范围。
(四)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
1.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衔接机制,加大执法打击和维权服务工作力度,实施专利、商标和版权“三合一”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。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执法力度,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“放管服”改革,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代理队伍规模小、服务能力弱等问题。
2.完善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法规。继续强化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机制,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立法。重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、破产制度改革、涉外商事法律服务、海事审判等一系列相关支持保障措施。进一步推进广东省竞争执法先行工作,加强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。
3.加强新兴领域立法探索。推进新兴领域立法先行先试,加快数据权益资产化与监管试点建设,积极探索数据立法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、外商投资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重点领域以及大数据、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无人驾驶等新兴经济领域立法,构建法制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。
(五)多措并举,营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
1.创新各类人才引育机制。在高职院校引入推广德国“双元制”教学模式经验,加强校企合作,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能力、实践能力强的专门性人才。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、评价、管理、退出机制,构建“一站式”服务模式,建立市场主体协同的人才诚信联盟。
2.完善多层次人才激励政策。完善针对相关人才子女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补贴政策,建立高端人才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险特殊保障体系,对于海外人才在金融、经济、养老、退休等方面出台相关制度性保障或鼓励措施,同时在签证、税收、保险、养老金及职业年金方面,探索适合的创新举措。